7月12日上午,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在西宁市新宁广场,来自全省各地近五百名民间“绣娘”们排成浩浩荡荡的方阵,进行激烈的技艺大比拼——以“民族团结·巧手绣锦·守望家园·追梦新时代”为主题的全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在这里拉开序幕。
刺绣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泛、影响最长久、与人民生活最密切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延续不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民间刺绣是青海民族文化中的一枝艳丽的奇葩,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美的执着追求。
青海民间刺绣的种类丰富多彩,有实用类、装饰类、礼仪类、工艺类、服饰类等。落实到具体项目,有辫筒、腰带、钱褡、围肚、鞋袜、针扎、荷包、枕顶、钱包、笔包、门帘、苫单、帐篷、唐卡、服饰等,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青海民间刺绣的绣法也比较多,经过长期实践,青海人把它规范成为自己的绣法,有自己的名称,有平绣、锁绣、网绣、切针绣、参针绣、窝针绣、拉绣、挂绣、挑绣、盘绣、剪贴绣、堆绣、剁针绣、钉线绣、打子绣、十字绣、丝带绣、毡绣、藏绣、皮绣等几十种。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绣法,最终成为艳丽无比的民间艺术品。
青海刺绣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世居青海的各民族都有自己亮丽的刺绣艺术,在刺绣中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的理念与风格,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意识;青海地域辽阔,刺绣遍布全省各地,在刺绣上完全体现出了地区差异,形成不同地区刺绣的品种和风格。
刺绣艺术是我省各民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我省河湟地区,辐射海南、海西、黄南等地,从事人员主要为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妇女。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实践,热贡艺术(堆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依托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通过“寻根行动”“研培计划”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举措,刺绣艺术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形成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传承有序、成效明显的发展格局。
如今,刺绣艺术已成为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通过传承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之一。
刺绣大赛现场,随着比赛的一声令下,参赛艺人们便争先恐后,各显神通,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77岁的李芝兰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昂思多乡。她是一位民间刺绣艺人,擅长绣品图案的构图绘画及装饰品刺绣。所绣作品针法细密,手法新颖,绣面平光,件件都算得上是艺术珍品。六十年来她从未间断刺绣,当地人称她为“巧女子”。当她听说要举办刺绣大赛的消息后,12日上午,手拿装满自己刺绣作品的大包小包,来到西宁找到大赛的工作人员。她说:“我一辈子就喜欢刺绣,非常想参加这次比赛。”工作人员看到老人为了参加比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顶着烈日从家乡跑到西宁来报名,立马破例给她报上了。这次比赛,了却了李芝兰一辈子的心愿,在大赛中获得创新奖。
传统刺绣与时尚围巾、服饰相结合,与装饰品相结合……经过两天的紧张角逐,各类奖项决出。“西宁刺绣”传承人陈玉秀不断创新,将苏绣、湘绣等绣法的精髓融入其中,荣获一等奖。“我从小就喜欢刺绣,看着艳丽的丝线在针尖变化成生动的花鸟,那种喜爱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刺绣大赛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这些‘绣娘们’可以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共同进步。”陈玉秀将“西宁刺绣”与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成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也让久藏深闺的传统刺绣艺术走进现代生活。
一针一线皆见情,一花一叶总是春。在青海美术馆展厅,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湟源皮绣等类别的刺绣成品参展。展览分致敬经典、巧手绣锦、一针一线、针上流韵四个展区。致敬经典展区主要以展现我省各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刺绣作品为主;巧手绣锦展区主要以近年来各民族妇女刺绣作品为主,体现刺绣艺术的保护成果;一针一线展区重点展示我省盘绣、堆绣、河湟刺绣、藏绣等刺绣技艺的工具、花样等;针上流韵展区主要展示传统刺绣融入现代生活的新亮点。
“刺绣艺术展以展示、展演为载体,充分展现全省各民族刺绣艺术的保护成果,增强刺绣艺术从业者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体现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建家园的精神风貌,助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名省战略的实施。”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李欣)